古代闹饥荒为何不捕鱼打猎「闹饥荒为什么不吃鱼」

2023-04-04 09:34:11 来源:搜狐

“世之有饥荒,天下之常也。”——贾谊《新书·无蓄》

在中国古代,统治阶级都实行“重农抑商”政策,这也是古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。由于古代战争的影响,战国时期就开始形成“奖耕战”、“抑商贾”的思想,古代战争对于粮食的需求非常大,所以统治者鼓励百姓农业种植,而不是发展商业贸易。秦汉以后,“重农抑商”的思想尤为显著,宋元时期的官府“专卖”,明清时期的“海禁”政策都是重农抑商的表现。

中国古代封建王朝都非常注重农业的发展,并且以农为本,“士农工商”四民中,商人排在最后一位,古代时期地位最低的也是商人阶级。在以农业为主的古代,其实对于普通百姓而言有利有弊。在小农经济体制下,百姓都能够自给自足,同时也隐藏着巨大的危机。小农经济也有很多弊端,比如生产力水平低;抗灾害能力弱;经济地位不稳定;在土地私有制占统治地位的社会造成严重的贫富差距。若是农民遇到自然灾害,一年的收成可能全完没有,最终引发饥荒。

汉朝名士贾谊便说:“世之有饥荒,天下之常也。”在古代社会,经常会发生饥荒,轻则饿殍遍野,重则引发农民起义。那么,在闹饥荒的时候,为什么人们不去河里捕鱼,不去山林中打猎为食呢?说出来你可能不信。

人类起源之初,便一直通过狩猎和采集天然的食物来生存。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发展,人类才开始自己生产食物,农业生产也逐渐开始出现。即便是后来以农业为主后,自然狩猎仍然存在,只不过并不是获取食物的主流方式。在许多古装剧中,仍然能够看到古代猎户人家,他们并没有从事农业生产,而是以狩猎为生。然而,在古代饥荒年间,为何还会有很多人饿死?说出来你可能不信。

当饥荒发生前,人们的确可以去山林中打猎储备食物,也可以到河流中捕鱼为食。说出来你可能不信,在古代人口聚集地主要是在黄河流域,并且许多森林也已经变成农田,河中能够捕到的鱼也差不多在“温饱”的年代捕捉殆尽。许多人早已经舍弃原始的狩猎,并且在人口稠密的地区,能够被人们采集的食物资源差不多都用尽了,加上捕捞的工作落后,效率也非常低下,鱼肉野兽也只不过能缓解一时的饥饿。农业种植到收获需要很长的周期,饥荒若已经发生,很难有维系一年生存的食物供灾民去采集。

或许有人还会有疑问,难道百姓在往年不会储备粮食吗?其实在古代社会,并没有影视剧作品中那样“怡然自得”,生产效率低下。生产规模小,农作物产量低,封建王朝的苛捐杂税等因素的影响下,农民一年的收成说不定都养不活一家人,更不可能有普通百姓人家储备粮食的说法了。所以,在饥荒年间的灾民,要么在家中挨饿等待死亡,要么收拾行李逃荒还能有一线生机,若是想通过捕猎的方式来寻获食物,只能解燃眉之急,不能满足长久的生活需求。

根据老一辈人的说法,以前食物匮乏的时候,同时也缺少一样非常重要的物品——盐。若在饥荒时去捕鱼,没有盐用来辅佐食材,如同吃土一般。若是在山林中捕猎着食物,没有盐也不能长时间储存。更何况饥荒一般持续会非常久,若大旱三年,山林中哪还有动物,河湖中哪里还有水?又怎会有鱼呢?让古代灾民去山林中捕猎,河湖中捕鱼,如同当年晋惠帝问灾民:“百姓无粟米充饥,何不食肉糜?”(晋朝有一年发生饥荒,百姓没有粮食吃,只有挖草根,吃树皮,许多百姓因此活活饿死,晋惠帝得此消息才提出这个“建议”)

随着时代的发展,现代农业的种植越来越依靠科学的进步,自从袁隆平所研究的杂交水稻问世后,中国基本上在没有出现过饥荒,人人都能够吃饱饭。即便是贫富仍然有差距,但是粮食是一定够吃的,再也不会出现类似于1928年和1942年的中原大饥荒。生活在现代,我们需要感谢袁隆平。

 

郑重声明: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,如有侵权行为,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,多谢。